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十三方对后世的影响



今日荐读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来源/首都中医 ( bjtcm010 )

《黄帝内经》全书关于方药的阐发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素问》载8方,《灵枢》载5方,合计为13首方,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十三方是中国医学史上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从多维度呈现了早期选药、组方、剂型、用法等,在中国方药史上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对当今方药作用的认识与疾病的论治不乏启示作用。



汤液醪醴


汤液、醪醴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五谷酿制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者称汤液,稠浊味厚者称醪醴。虽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的制作原料,但经文明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于高下得宜之平地,得“天地之和”,而功效纯正完备。稻米春种秋收,伐取得时,故曰“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称其为汤液、醪醴的最佳原料,稻薪则是制作的最好燃料。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汤液与醪醴的制作介绍乃是首论酒剂之制法,是提出酒可入药治病的最早文献记载,对后世中医方药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使用五谷、稻米制作汤液、醪醴,亦为使用中药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之发端。三是提出时代不同,疾病谱有不同,其预防与治疗随之有不同的理念。如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乌鲗骨藘茹丸


乌鲗骨藘茹丸出自《素问·腹中论》,以乌鲗骨、藘茹二味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饭前服五丸,“饮以鲍鱼汁”。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味咸、性温,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等。藘茹,即茜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麻雀卵,补益精血。鲍鱼,“利肠中及伤肝”,通利肠中,通血脉,益阴气而补肝。本方主治血枯,即精血枯竭,“月事衰少不来”。其成因“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多由大脱血,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症见“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常自觉闻腥臊气味,鼻流清涕,甚“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剂型为二药研末混合,并以血肉有情之品,雀卵为丸,鲍鱼汤送下。二是注明饭前服用之方法。三是描述用药禁忌,“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指出石药可使人发瘨,芳草可使人发狂。且热中消中者,多为富贵之人,而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警示“热气慓悍,药气亦然”,若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鸡矢醴


鸡矢醴出自《素问·腹中论》,矢,同屎。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主治鼓胀。鼓胀,是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所致,或因积滞而成,“此饮食不节”“气聚于腹”,症见“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等,且“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即具有反复的特点。


特点与启示:对其作用与适应症的阐发,如张景岳注:“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症,最所忌也,误服则死。”后世常用其与鸡内金同研末,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等。



生铁洛饮


生铁洛饮出自《素问·病能论》。洛,与“落”通用。生铁落,锻铁时锤落之铁屑,其性寒而重,而“下气疾”,有坠热开结之功,既可平木火之邪,又平肝降痰,故以生铁落一味,独煎为饮,主治阳厥怒狂。


特点与启示:一是陈述单味药,独煎为饮的运用;二是“夺其食”,饮食控制与服药配合;三是阐述生铁落重坠下气之功。生铁落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癫痫、躁狂类病证。现代用加味生铁落饮治梦游症、疳积、小儿腹型癫痫等,皆有良效。



泽泻饮


泽泻饮出自《素问·病能论》,由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其中泽泻淡渗,利水,清利湿热。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鹿衔草,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止咳止血之功。泽泻饮主治酒风,即因酒后感受风邪,亦称漏风病。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症见身热倦怠无力,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特点与启示:一是组方用三味药,属于奇方,开后世角药使用之先河。二是描述用药剂型为散剂,即研细末。三是明确服药时间“为饭后”。四是《金匮要略》取其方意,去糜衔而名为泽泻汤,治饮停心下,头目眩晕。《张氏医通》载漏风之治,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汤加白术、泽泻,可见《黄帝内经》的影响。



兰草汤


兰草汤出自《素问·奇病论》,以兰草一味,煎汁内服。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除陈气也”,可醒脾化湿,清暑辟浊,消胀除满,主治口甜病证。此文言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所致,症见“病口甘”,究其成因,多由食肥甘厚味太过,“必数食甘美而多肥”,助热生湿,“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故其气上溢”,而见口甘等,甚至“转为消渴”。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消渴,乃后世糖尿病的最早论述。二是阐释过食肥甘厚味可助热生痰。三是提示服法“温服无时”,可谓代茶饮的早期陈述。



左角发酒


左角发酒出自《素问·缪刺论》,剃其左角之发,烧制为末,即血余炭,以美酒一杯同服。血余炭功能止血化瘀利尿,乃止血消瘀之良药,故主治血病。酒性温热,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通达表里之功。后文又明示应“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手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五络会于耳中,而上络于左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五络俱竭”,故“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而见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谓之“尸厥”。若五络通,气血行,阴阳和调,则神志得清。


特点与启示:一是以血余炭与美酒一杯同服,若口噤不能饮,则灌服之。二是采用针刺,如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刺足心,刺足中指爪甲上等,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三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血余炭“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证治准绳》依据此方之作用原理,用其治产后昏厥。现代亦因血余炭止血消瘀,常用作止血药,治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



小金丹


小金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由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组成,用火二十斤煅之,七日终,候冷,次日取出,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法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作用“无疫干也”。因小金丹为《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记载,乃疑为后世之方,故亦有学者提出“内经十二方”之说。


特点与启示:其一提示服后“无疫干”,乃是具有预防疫病之丹剂,此论开防疫丹方之先河。二是服法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三是本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故有小金丹为后世方之说。



寒痹熨法


寒痹熨法出自《灵枢·寿夭刚柔》,“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其中蜀椒,禀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之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桂心引火归元,温养经脉;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诸药得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之中,制成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熨贴患处,“汗出以巾拭身”,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愈。“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原理在于“所谓内热也”,主治寒痹,“时痛而皮不仁”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最早的外治法药熨制作与运用之翔实记录。二是以酒配药物外用,取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每刺必熨”药熨与针刺同用。三是明示“起步内中,无见风”,使用注意避风,勿因腠理开泄而受风邪。



马膏膏法


马膏膏法出自《灵枢·经筋》,马膏,即马脂。此以马膏涂之,以缓其急;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以白酒、官桂性味辛温,通经络,行血脉。在此例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或转筋,或急引,或口僻,或目不合,皆为外邪入侵导致。“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而经筋收引或缓纵,表现为一侧拘急,目不合,一侧缓纵,目不开、僻等。治则“寒者热之”“虚者补之”,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并以马膏起到“急者缓之”“甘以缓急”的作用。


特点与启示:一是外以马脂涂之缓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二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三是饮美酒,食美炙肉,以补其虚;四是不饮酒者,自强也,摩其患处。体现多环节多途径之治法综合运用的思路。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其中秫米“养营补阴”,半夏“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去滓,每次服一小杯,则“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主治目不瞑,即不得眠、失眠。因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卫气独卫其外”,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治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


特点与启示:一是“取用长流水,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二是治疗“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三是服用方法“以知为度”,“久者,三饮而已”。四是张景岳注“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治疗饮以半夏汤,“盖专为去邪者设耳。”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半夏秫米汤启发下,自拟夏枯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颇著。现代用加味半夏汤治疗失眠、嗜睡、抑郁等,疗效良好。



菱翘饮


菱翘饮出自《灵枢·痈疽》,组成是“锉菱翘草根各一升”。菱,即菱角,可健脾益胃,除烦解毒,清热发汗;翘,即连翘,其根能凉血解毒。此方主治败疵,“其病大痈脓”,亦称为胁痈。


特点与启示:其记载内服“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即服药同时辅助疗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伤寒论》桂枝汤“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又如《金匮要略》服用防己黄芪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服用甘草麻黄汤,“重覆汗出”“慎风寒”等,其理法源于《黄帝内经》。



豕膏


豕膏出自《灵枢·痈疽》,即猪脂,亦名猪油。气味甘,微寒,无毒,功能泄肺经之积热。主治咽喉之猛疽、胁下之米狙。嗌,即咽喉处,“痈发于嗌中”,肺气出入受影响,“脓不写,塞咽”,其病来势凶猛,故称为猛疽。若病位在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发于腋下赤坚者”,其形状如米粒之着,则称米疽。


特点与启示:一是“冷食”,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二是同时“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三是“涂以豕膏”,且“勿裹之”,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可谓此方演变而来。


内经十三方分布于《素问》《灵枢》之中,其涵盖最早的选药组方、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服药要求、主治病证,以及预防作用等。剂型涉及汤、膏、散、丸、酒、丹等。治疗途径,有内服、外治,或二者结合、针刺与服药,以及药熨结合等。其组方用药、剂型选择、病证论治,专方专病的治疗等认识,具有独特的启迪作用,对后世乃至当今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会南 








今日要读

1.【书法同题】八大名家为张仲林题写墨宝


2.【楹联同题】潮州张仲林 ( 一 )


3.【诗文同题】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张仲林医生 ( 一 )


4.【诊疗信息】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门诊!


5.【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6.【搜狐滚动】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组图)





免责声明






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文章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张仲林工作室不做任何承诺。

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编辑:寒香医路





行程指引导航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





健康咨询看诊





张仲林,笔名寒香医路,1962年生,广东省潮州市人。中共党员,参加过对越自卫防御战。荣获广东省优秀乡村医生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在继承裕德堂家传验方上创立了《张氏痒疹得效方》,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中医药优秀论文荟萃》和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外治灵验単方全书》。《南方农村报》《潮州日报》报道了裕德堂张仲林三代立德行医的先进事迹,名列《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专家学者名录》《世界名人录》等辞书。曾获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中国年味"摄影大赛三等奖、2021年第五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优秀奖,广东省医学会主办的"2020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赛"优秀奖、2021年"第二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优秀奖等。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史进前开国将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康成元将军、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先生、民政部原副部长史怀璧先生、苹州女史汪德祖老人、中国榜书第一人张平树先生、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康智峰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苗培红先生等题词勉励。现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主编,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主编,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主要负责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仲林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